[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关于门源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门源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进程,探索出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西部是祁连山金牧场和岗什卡雪峰,中部是百里油菜花海,东部有仙米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多处名胜古迹,74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和3座藏传佛教寺院,现有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3个“我心中最美丽的青海十大景观”。
基础设施完善。加大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了乡村旅游吃、住、娱、购等服务条件,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组建了“金门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把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权转让给旅游公司,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产业规模壮大。乡村旅游业的升温和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以自驾旅游、组团旅游为主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县乡村接待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全县培育各种农(牧)家乐56户,餐饮总接待能力为4720人,直接从业人员376人,从业农牧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乡村文化荟萃。乡村旅游开发中,在注重保护和开发古建筑、弘扬伊斯兰教和佛教、传承民俗、山水等文化的同时,打造出了具有生态、人文、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华热”歌会及服饰表演、回族“宴席曲”演唱会,回族民俗展、赛马会等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构筑了文化平台。
旅游商品凸显。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法规性文件的基础上,培育了兴农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门源奶皮厂等8家旅游商品企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莲回族刺绣、北山“窝儿枕”传承及“窝儿枕”生产加工等,全县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手工作坊等年销售额稳步提高。
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牧民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思路
以“活”激发,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旅游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要大力实施政府引导战略,抓住机遇,围绕绿色、生态、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进程,着力把门源建成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区域。同时,要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内引外联,加大对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治理和旅游城镇民族特色化的建设改造力度,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积极扶持、引导旅游企业,建设、规范旅游服务节点,力争将门源建成青海乡村旅游“北线”的核心区域、连接河西走廊的重要服务节点和旅游投资热点区。要把乡村旅游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目标。
以“实”强化,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力,以农牧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同时,要围绕产品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加以开发建设,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比如,蔬菜采摘、鱼塘垂钓、草原骑马、休闲观光、风光摄影、登山探险等各种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
以“建”驱动,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要在景区景点内开辟空地修建固定停车场、重要时段设置临时停车场,规划设置车辆分类停放区域。要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积极推进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普及和规范,重要路段设置符合国标的乡村旅游及交通标识,并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要加强旅游景区环卫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切实维护旅游景区良好的环境和秩序。要大力推广星级厕所标准,在旅游交通干线和主要景区景点修建旅游星级厕所。要加大多部门联动力度,确保重点旅游项目及景区景点水、电、通讯等及时到位。同时,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暨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亮化、净化新村庄,引导和培育“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积极培育和完善乡村旅游市场体系,对于定点饭店和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按照旅游行业一系列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使其真正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以“推”优化,创新乡村旅游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规模,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建立多渠道筹资发展旅游业的市场机制和投融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吸引更多资金加快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同时,在统一规划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政策,组织和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乡村旅游业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投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全县旅游业发展大局和整体效益的旅游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以“育”推动,创新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要着力组建乡村文艺表演队伍,精心编排表演剧目,组织华热服饰、回族宴席曲、地方眉户戏等,开展经常性演出。要做大做强现有蜂产品、奶制品、菜籽油、青稞酒等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积极开发刺绣、藏毯、药枕、沙棘保健品、矿泉水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要积极配合民俗一条街项目实施单位,努力把这条街道打造成特色鲜明、品位突出的游客休闲、购物、娱乐消费街区。
以“才”提升,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机制。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特殊人才引进作为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要积极引进旅游人才,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等负责人的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