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山村建起收废站农家造出机制炭
锯末屑、边角料里也有商机!8月28日上午,在贵池区梅村镇杨棚村新桥组,走进当地村民朱成旺创办的“贵池区亿康机制竹炭厂”,眼前的两番景象让人称奇,一边是木竹加工厂送来的成堆的锯末屑,一边则是包装入箱对外发货的机制炭,如此“变废为宝”让朱成旺圆了创业梦。
抚今追昔,今年54岁的朱成旺创业之路可谓历经坎坷。上世纪80年代初,朱成旺退伍返乡,当起个体运输户,先是借钱买货车贩木材,接着换客车跑客运;1991年,又“临危受命”担任镇上轮窑厂厂长,经过两年努力扭亏为盈。但是朱成旺很不“安分”,当了10年厂长之后,又在寻找新的创业项目。
当时木竹加工业蓬勃兴起,看到周边60多家木竹加工厂视锯末屑为废料,竟然都为了难以找到地方倾倒而烦恼。多年的商场摸爬滚打,让朱成旺看到了商机“回收锯屑,加工制炭,这是一个好项目,但是一定要快人一步才能胜人一筹。”朱成旺马上联系苏浙沪一带的战友,找到五家竹炭厂上门取经。在掌握了制炭技术、了解了市场行情后,2005年初,朱成旺下定决心,筹措100多万元兴建厂房、购置设备,办起了竹炭厂。“我认为生活中并不缺少商机,只是缺少发现商机的眼睛。”
在当时,这是周边乡镇第一家竹炭厂。朱成旺腾出场地用作收废站,开出80元/吨的价格回收锯末屑、边角料,信息发布出去之后,木竹加工厂的送料车辆纷至沓来。“这样一来,生产原料不仅充足、成本低,而且因为双赢,来料非常稳定,我只要开足马力生产就行了。”朱成旺算起经济账,约三年就挣回了投资成本。
“创业也是自身社会价值的一种很好地体现,不能‘到钱就止步’。”在朱成旺的创业理念里,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要融为一体。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朱成旺邀请两位好友入股加盟,增加投资添置了流水线作业设备;为了打响产品品牌,朱成旺注册商标,并筹备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为了带动乡邻发家致富,朱成旺当起义务创业顾问,瞄准家乡资源,帮助寻找更多项目。
“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商机,企业主树才能永远长青。下一步,我还想边学边探索,如果能从废弃木屑中提取到用于化妆品制造的木香油,那可真是一项出口创汇型的大好项目。”朱成旺说这是他今年升腾起来的又一个新梦想,前不久,儿子辞职回来支持他,让朱成旺对未来更加充满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