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文章作者:蓟县农家院网][打印时间:2025-5-2 17:39:48][字号:18px/14px/12px][颜色:■■■■■■][中文繁体] |
宜宾江安打造高端“农家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的科学决策,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今年以来,川南江安县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产业文明示范县”、“全域开放示范县”和“在沿江经济带三产互动中、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县”的三大战略目标。目前,江安依托绿色集群、壮大生态产业,有序开发农家乐,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格局,为打造高端农家乐奠定了基础。
一、江安“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家乐”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而且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优势。 (一)优势突显。江安地跨长江南北重要河段,地处百里育江与长江汇合入河口,位于川南盆周丘陵山区,山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优势明显。为了实现“环境兴县”目标定位,构建生态观光农业链,全县依托丰富的水力、河滩、林业资源,有序开发长江沿岸水力资源和绿色农畜产品,形成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生态产业链基地和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发展近郊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亮点频现。全县据了解,目前江安县共有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专业农家乐80余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家,市级示范村四个,示范户13家,),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2012年全县“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达800余人,其中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人以上,年营业总收入上达五万元,农家乐每户增收达5万元以上。充分显现了“农家乐”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仅江安镇“都市乐园”、“江城农家乐”、“碧水园山庄”去年销售收入就分别达10万余元。 (三)势头良好。在借鉴我省成都、雅安与我市翠屏区等地“农家乐”成功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宜宾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编制规划加强引导。制定了全县“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规划,并将农家乐发展纳入长江沿岸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分区、科学布局,采取与旅游景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方法,在旅游景区、森林公园、生态园、干线旁和沿江库畔试点建设“农家乐”。 二、江安“农家乐”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服务滞后功能单一。近几年来,“农家乐”在我县悄然升温,每逢节假日很多旅游者都选择了“郊外游”、“乡村游”、“山林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但由于“农家乐”发展在我县起步晚、规模少、分布散,加之旅游等一些部门和乡镇缺少对“农家乐”、“农家游”的重视和引导,我县“农家乐”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存在服务功能单一。大多数“农家乐”旅游只停留在“吃”上,体验农事亲近农情的参与性项目很少,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动心思、用脑筋不多。 (二)食品卫生问题突出。不少旅游者比较乐于成群结队或结伴在旅游中选择“吃农家饭、品农家茶”。一些旅游者甚至现场购买“农家乐”里还在饲养的猪、羊、狗、鸡、鸭等畜禽,要求现场宰杀后烹饪。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点的茶半个小时都上不来,车被堵住个把小时也找不到堵车的车主,有的甚至连固定停放车辆的位置也没有,大部分都是依路停靠和随意停放。“农家乐”发展虽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了,但服务提升依然是最大难题,服务“短腿”日渐凸现。 (三)环境安全令人担忧。由于大部分的“农家乐”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其环境条件差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保人员和措施。“农家乐”不少景点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旅游景区的设置、安全设施的规划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有的“农家乐”点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项也没有,有的游客甚至还被狗咬伤、猫抓伤的现象发生。 (四)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调查统计,国内外旅游业界公认的客流量规律,超过80%的旅游利润来自“回头客”。而目前我县乡村游“回头客”比的例甚至还不到25%。我县“农家乐”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滞后的问题,既不方便游客,又使餐饮等相关收入降低,使“农家乐”目前大都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需要“农家乐”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旅游法》和《食品安全卫生法》等,积极努力为江安“农家乐”,发展旅游休闲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打造江安高端“农家乐”的发展思路。 要围绕长江上游生态产业文明示范县与环境兴县的目标,重新打造定位江安休闲旅游新形象,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从乡村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素质入手,进一步的提高江安乡村旅游(星级农家乐)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推进我县旅游业“农家乐”服务质量的全方位上升。 (一)加强引导,突出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农家乐”的统筹规划,将“农家乐”的发展与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互促互动。特色是“农家乐”发展的生命和灵魂。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做大品牌、致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结合我县经济林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柑橘、李子、葡萄、藤梨、茶叶等我县特色农产品,准确定位,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树立起我县“农家乐”的特色形象。有一定规模的星级“农家乐”,可以率先向成都、宜宾等地的“农家乐”学习,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二)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为加快“农家乐”发展,由县政府制定发展“农家乐”特色项目的相关优惠政策,对项目临时用地、税收等给予扶持或减免,极大地调动各方对“农家乐”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乐”的消费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1、农户兴办“农家乐”,在建设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税费,三年内全额返还奖给农户;2、涉及到需卫生部门办理的健康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只收取体检费,其他规费给予全免;3、农户兴办“农家乐”涉及到工商部门的,除国家规定的硬性收费外,其他费用全部减免;4、乡镇信用社提供低息小额贷款,涉及相关管理部门给予最大优惠服务,扶持“农家乐”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并对卫生、服务、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免收一切费用。 (三)整合资源,多元服务。在我县实施三产互动、打造绿色农业、绿色城镇,着力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合一,质量效益同步跃升的发展大环境下,需探索出一条“农家乐”绿色发展的“江安路径”,逐步培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结合县内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景点旅游开发,在构建景点开发—宣传推介—旅游商品开发—休闲观光—综合消费,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仁和百竹海生态景区游览,南屏、青峰寺森林公园天然氧吧修身养性的生态近郊游产业链基础上,着手打造更多如夕佳山、碧水园山庄那样的观光生态休闲度假区;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优、档次多样、服务多元”的要求,支持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借助其独特的山水风貌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农家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并在农家乐示范户、度假山庄及旅游景点中推广,形成别具一格的江安农家菜品牌。 (四)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为规范“农家乐”发展,按照《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指导农户或农庄主进行基建设施改造,集中为“农家乐”专业户和农庄主免费办理(一照三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对达到星级《标准》的“农家乐”实行挂牌保护。对“农家乐”进行全覆盖学习培训,对乡村旅游(农家乐)建设、经营管理、餐饮质量、乡村旅游礼仪、餐厅摆台及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规范,加强培训,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突出抓好培训,着力提高“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加强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的培训,认真挖掘、总结本土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使“农家乐”旅游与本土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五)分类指导,高端发展。目前,我县“农家乐”主要分布在园林、景区、城郊和产业园等几个地带,80%以上分布在江安镇和夕佳山景区,体现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特点。从“农家乐”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美食休闲型、景区依托型和度假疗养型等。美食休闲型“农家乐”服务于城镇居民在夜晚、周未吃、住、玩休闲的“农家乐”,周边多数没有景点,如江安镇“都市乐园”、铁清“鱼儿山庄”等;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以景区为中心,以观光园区为依托满足游人观光之后的吃、住、娱等消费。这些“农家乐”一般以中近程市场为主体,个别景区品位高,如南屏山“碧水山庄”、夕佳山“五里新村乐“等;三是度假疗养型,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如南屏森林公园、青峰寺、百竹海、夕佳山庄等,进一步做强做大高品味生态旅游产业品牌,为实现江安环境兴县、全域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