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章 详 细 内 容 |
|
|
|
走乡村旅游之路发家致富 生态休闲游将升级 |
|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字号:18px/14px/12px][颜色:■■■■■■] |
从当年只有一条进出土路的闭塞乡村,到今天声名鹊起、游人如织的旅游宝地,包河区大圩镇仅仅用了12年的时间。这一切得益于其率先发展乡村旅游的敏锐决策。
如今,在合肥市环巢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圩的舞台更加广阔。瞧,它正谋动着从单纯的生态休闲游走上乡村主题游、文化特色游、品牌游……
【抉择】
姓工还姓农,都市农业意深远
说起包河区大圩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成片的葡萄园,以及葡萄架下的一张张笑脸。然而,谁又曾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蔬菜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离合肥市民很远。
“渐渐地,村里开始种起了葡萄,但是,规模很小,几万多亩农田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农民们忙时种地,闲时打工。”说起这些,葡萄架下的李勇将思绪拉到了很远。
其实,对大圩的发展模式,曾有过两种“路径之争”。在大圩镇镇长钱炳的办公室里,这段历史被诉说开来。
“如果发展工业,这里区位环境优越,且当时不少企业有意落户;如果发展农业,大圩有大量良田和滨湖经济圈的依托。最后,大圩选择了发展都市农业这条路。”
虽是寥寥几句,但是,钱炳脸上的笑容,却透露出他以及整个大圩镇对这个决策的感激。“在大圩发展都市农业,意味深远。”
【探索】
发展乡村游,“菜花”开后百花开
在各种政策的保障下,当年的大圩,第一要务就是改善基础设施。路平了,田宽了。这,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而当年的“路径”确定,钱炳口中的“意味深远”,反映在大圩镇身上的,却是2003年之后其社会发展历史的改写——依托于都市农业,大圩敏锐地嗅到了乡村旅游的“气息”。
刚开始的时候,是农户自发经营,在塘边搭几个遮阳棚,就玩起了垂钓,在家里烧一桌土菜,就开起了“农家乐”。
“这些经营项目,虽然规模小,档次低,但确确实实满足了那个年代的都市市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钱炳说道。
于是,大圩镇决定迅速介入,且决策更深远——依托特色农业办文化节。
2003年春天,恰逢成片油菜花盛开,大圩利用田园风光办起了第一届“绿色大圩”菜花节,合肥市民纷纷前来踏青赏花。
2003年的秋天,又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大圩又推出第一届“葡萄节”。当年的葡萄文化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客,大量葡萄在田园里就被销售一空。
节庆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农产品成功销售,而且,大量游客涌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盛。
“菜花”开后百花开。就这样,关于乡村旅游的这部经济大戏,大圩越唱越响。
|
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 作者:蓟县农家院网 整理日期:8/1/2014 |
[文章浏览:1028][留言反馈][打印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