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章 详 细 内 容 |
|
|
|
北大“偏爱”农家子弟是一种教育慈善 |
|
|
[分类:蓟县民宿新闻/蓟县乡村新闻][字号:18px/14px/12px][颜色:■■■■■■] |
据统计,今年北大录取的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为近年来最高。同时,北大今年在录取考生时加大了对贫困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今年,投放了250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专项计划招生数,比去年增加190个,在高考录取中,也将绝大部分的预留计划投向农村户籍考生。(9月7日《新京报》)
无论是大幅度增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还是将绝大部分的预留计划投向农村户籍考生,亦或是在今年录取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为近年来最高,均表明北大越来越“偏爱”农家子弟,不仅成就了部分农家寒门子弟就读著名高等学府的梦想,而且释放出了高等教育更加关爱弱势群体的善意。
时下,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贫困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学费贵、就业难,令“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在不少农村抬头。如此语境下,北大向农村学生抛出“橄榄枝”,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圆梦计划”,打开了优秀农村学子进入重点大学的绿色通道,这无疑会提振贫困农家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心。
也许有人认为,北大“偏爱”农家子弟,乱了方寸,重回“问贫农出身年代”,是一种倒退。殊不知,这恰恰表明了高等教育在迈向公平的道路上“有了方寸”,“问出身”并非是攀权附贵,而是垂青于农家寒门子弟,因此,在重点大学中,这样的“问出身”越多越好,可谓是善莫大焉。不可否认,农村学生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而农村贫困学生,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北大向他们敞开胸襟,彰显出了高等教育一颗公平善德之心。可见,北大“偏爱”农家子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慈善。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有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开。可见,“偏爱”农家子弟,并非是北大的“自选动作”,而是全国高校的“规定动作”。因此,高考招生向农村倾斜,善事更要善办。应制订相关操作细则,在实施过程中严把各个环节,确保公开透明,对招生学校、招生比例及录取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
文章来源:蓟县农家院网 作者:蓟县农家院网 整理日期:9/8/2014 |
[文章浏览:1054][留言反馈][打印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