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开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 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最佳选择
神农架,被称为“华中屋脊”,也是“天然水塔”,成为影响川渝鄂湘一带的气候调节器,也是有名的“中部制氧机”,不仅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还有很多从未破解之谜,成为本报这次环保行调查的重要一站。
神农架的“神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但记者在采访途中发现,山区道路宁可弯曲盘绕,也不开山戳洞;沿途风景漂亮,但为保护一草一木,宁可少修几处停车场,避免过度开发。
记者采访中看到,神农架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保护成为底线。据介绍,森林覆盖率已由过去的88%上升到96%,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金丝猴种群数量由1986年的501只增加到现在的1280余只,负离子含量是世卫组织标准的272倍。
村民开农家乐淡季一天也收入上千元
在神农架红坪镇前往机场的山路上,一条山谷从中横跨而过,溪水在山脚下回荡,进入秋冬,神农架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红叶,景色迷人。红坪镇温水村村民张绍群的老房子原来就在这峡谷边,现在村里在峡谷两头建了一条吊桥,年过半百的张绍群以前大多在深山里采药,收入好时一天可有上万元,差的时候几天也难采到药材,如今神农架对林区内药材、名贵动植物保护很严,张绍群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得困窘,反而更加富裕。
“野人的传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过来,我们家人商量决定开个农家乐,这样也算从神农架旅游开发中分到一杯羹。”张绍群在房子前建了个小厨房,有三间包房,游客在路边停好车后,就可以晃荡过吊桥到张绍群家里吃饭。
记者看到,农家菜很简单,野生小鱼、神农架特色的腊猪脚、腊肉、小白菜、茄子、土鸡,张绍群说,大部分是自家种、自家养的,城里的人在山外吃不到,都喜欢来他们农家乐吃。
一桌菜简简单单也要200多元,但来者还是趋之若鹜,一到中午,张绍群忙着剥土豆皮,老婆做饭,记者看到,即使在11月的旅游淡季,张绍群一天的收入也有上千元。
张绍群说,神农架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还主要以砍伐树林出售木材为主,后来慢慢转到旅游,特别是2000年以后,神农架的旅游发展迅速,他们才改变了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经营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张绍群亲身经历的,正是“华中屋脊”神农架这些年来的一个重要变化。
生态旅游成神农架“终极产业模式”
据神农架林区负责人介绍,对于神农架的发展,如今思路清晰,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艰辛和痛苦的摸索之后发现,神农架山林广袤,基于耕地、人口、抗灾能力等因素限制,第一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基于保护、成本、资源有限性等因素限制,第二产业只能作为过渡性产业和补充性产业;只有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才是解决富民与强区、保护与发展矛盾、转变神农架发展方式的“终极产业模式”和最佳选择。
神秘的野人,还有美丽的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神农架。据当地有关部门给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接待游客增幅平均达到30%左右,2013年,神农架景区接待游客135.6万人次,同比增长9%,仅其中的神农顶接待游客就达44万人,同比增长14.5%,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4%,拉动当地经济近10亿元。